本報記者 孟向東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曾倩 本報通訊員 葛玉頂
春暖花開日,植樹正當時。
3月11日,記者驅車前往淅川縣馬蹬鎮雙泉觀村,蜿蜒的盤山公路兩旁,一株株五角楓、山杏、山桃、火炬松、側柏等苗木,昂然挺立,生機勃勃。正在山坡上的造林隊員們告訴記者,現在正是搶抓墑情忙造林的好時機,這片區域都是新栽下的樹苗,只待來年綠滿山。
南水北調,源起南陽;千里調水,始于淅川。淅川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,水質保護任務的特殊性,決定了當地生態林業建設的極端重要性。
近年來,淅川堅持“水質保護、綠色發展”主線不動搖,大力實施“生態立縣”戰略,以馬蹬、金河、大石橋、盛灣等庫周鄉鎮為重點,沿庫區栽植水杉、落羽杉等耐水植物,立地條件好的栽植山杏、山桃,立地條件差的栽植火炬松、側柏,打造環丹江水庫庫周生態隔離帶,構筑護水防線,呵護一庫清水。2021年1月,淅川石漠化造林經驗被國家林草局在全國推廣。
沿觀景大道繼續前行,記者來到金河鎮玉皇村的5000多畝尖頂柿子樹林。該村黨支部書記王紅麗介紹,這里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。去冬今春,在玉皇村土地整理新修梯田和開墾荒山的基礎上,在縣林業局的指導幫助下,該村采取統一采購調苗、統一栽植、分戶管理的模式,打造林果產業基地;亟ǔ珊,附近600余戶群眾又多了致富門路。
增色富民兩不誤,淅川縣在誓把荒山變綠洲的決心下,結合縣情,堅持造林綠化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,適當加大了經濟林樹種比重。
淅川縣林業局黨組書記、局長梁虎兵告訴記者,該縣規劃發展以山桃、山杏、元寶楓、尖頂柿子為主的產業林1萬畝,在適宜地塊,林下套種發展連翹1萬畝,最大限度發揮項目效益,促進水源區群眾增收致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