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記者杜君盧松劉曉陽
這個春天,對“80后”王偌飛來說,扎根農業的信心更足了——
剛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“三農”,推動農業現代化邁出新步伐。王偌飛與洛陽一拖多次溝通,攜手在全國率先研發出辣椒無人播種機,今年種管收將全部實現機械化、智能化。
前不久,省委書記樓陽生到臨潁縣辣椒現代農業產業園調研,點贊他探索的數字化辣椒種植模式、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。
站在5G“麥椒套種”基地,綠油油的麥苗一望無垠、長勢喜人,未來如同眼前這片希望的田野,作為臨潁縣辣椒現代農業產業園服務中心負責人,王偌飛憧憬滿懷。
數字農業走入阡陌
臨潁縣王崗鎮素有“中國辣椒第一鎮”之譽,這里有30年的“麥椒套種”傳統模式,老把式、新行家不時涌現。近幾年,返鄉青年王偌飛成了公認最會種辣椒的“能人”。
如何“能”?依靠科技巧用種。
線椒、小米椒、朝天椒、燈籠椒……走進臨潁縣辣椒現代農業產業園服務中心,恍若來到一個“辣椒博物館”,錯落擺放的玻璃瓶中,展示著椒形各異的辣椒標本、品種豐富的辣椒種子。
“潁山紅一號,是我們聯合河南農大選育的新品種,今年準備擴大種植規模!蹦闷鹨黄糠N子,王偌飛頗為自豪地介紹,基地30畝良種繁育試驗田,種著世界各地500個辣椒良種,打造臨潁特有的優質辣椒種質資源庫。
“種子是農業的‘芯片’,通過自主選育優質品種,就能種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好辣椒!迸R潁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朱慶甫說。
有多“能”?開創全程機械化、智能化。
“以往種辣椒苦得很!”臨潁縣瓦店鎮楊裴城村農民王會嬋訴說道,“需先育苗,移栽時麥穗兒已老高,彎著腰跪在地上,麥芒扎得臉生疼,膝蓋套著墊布也磨得紅腫!遍L期受到辣素腐蝕,她的指甲蓋逐漸變形!笆斋@期,每人一天頂多摘半畝,為避免錯過采摘期,要從外面雇人搶收,人工成本增加!
“如今不用再受苦了!園區在全國率先實現無人播種機直播,種管收全程機械化、智能化!蓖踬硷w指著農機存放庫說。
放眼望去,簇新的二代無人播種機、施肥機、收割機等一字排開!斑@些是聯合洛陽一拖等公司共同攻關研發的特種農機設備,深圳和而泰公司負責提供智能控制芯片!蓖踬硷w說,播種時,地膜、滴灌帶同步自動鋪設,提效80倍以上。
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,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。據測算,臨潁5G種植基地里一臺農機每天可頂替800個勞動力,每畝節水50%以上,節約化肥、農藥10%以上,“麥椒套種”畝均效益提升15%以上。
真是“能”!5G智能化場景綜合運用。
臨潁5G種植基地。一排排“燈塔”狀的水肥傳感器矗立田間,無人植保機忙著給小麥追肥,多功能氣象站隨時監測天氣狀況。
“這就像麥田的大腦和眼睛!被丶夹g員介紹,它們將各種監測數據上傳到平臺,根據辣椒知識圖譜,就能自動灌溉、施肥、植保。
從“汗滴禾下土”到“5G智慧種管收”,數據作為生產要素融入到生產經營中,進一步破解了“誰來種”“如何種”的難題!芭R潁是全國首批數字鄉村試點縣,5G種植模式大范圍推廣有基礎、有優勢,將推動‘麥椒套種’由量變到質變的跨越!迸R潁縣委書記劉少宏說。
無論在全國還是全省,辣椒種植面積均居蔬菜產業首位,河南辣椒種植面積290萬畝!皬囊患乙粦舫邪锏揭幠;f畝方,從粗放式種植到精細化管理,數字賦能‘麥椒套種’模式,實現了生產方式的巨變,智慧農業是發展方向,柘城、內黃、扶溝、太康等辣椒大縣可以借鑒這種模式,提升‘麥椒套種’增產潛力和綜合種植效益!笔∞r科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研究員鄭國清表示。
“三鏈同構”新答案
經過近三年探索,在臨潁推廣現代化生產經營,“能人”王偌飛對糧食穩產、辣椒增效越來越有底氣。
三產融合延伸產業鏈,底氣來自市場供不應求的“量身定制”。
一線火鍋品牌“海底撈”無辣不歡,去年11月頤海食品有限公司把火鍋底料生產線建到臨潁縣產業集聚區。踏入生產車間,火鍋味香氣四溢。全自動生產線上,辣椒、花椒等原料從密閉管道送進來,經過大鍋炒制,管道送出去就變成一袋袋火鍋底料。
“全部投產后,年產40萬噸調味品,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、工藝最先進的海底撈火鍋底料生產基地!鳖U海食品項目負責人介紹,臨潁縣44.3萬畝的優質辣椒讓他們“尋辣而至”。
臨潁辣椒年產量13.7萬噸,小辣椒年交易額55億元,形成豫中南最大的小辣椒產銷集散地!爱a業鏈條拉長,提高了農業種植效益,更增強了農業生產對食品工業的適配性,倒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!敝鞈c甫說。
園區正加快建設數字化辣椒生產線,從單一賣辣椒,改為賣辣椒面、辣椒片、辣椒段,提升辣椒種植效益!耙郧稗r戶種啥賣啥,現在企業需要啥種啥!蓖踬硷w說,辣椒種植標準由不同的收購加工企業來定,園區將辣度、香度、色澤等數據輸入平臺,“量身定制”標準化生產。
如今,臨潁128家食品企業實施種植與食品產業、包裝產業、大健康產業、添加劑產業、電商物流產業“五個打通”,構建起了小麥、辣椒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的兩條全產業鏈。
品牌培育提升價值鏈,底氣來自高質量發展的“磁場效應”。
吃“盼盼”看冬奧,“盼盼”成為北京冬奧會唯一休閑食品供應商,20年前,“盼盼”生產基地就落戶臨潁這個唯一的“中國休閑食品之都”。
“看中的正是臨潁及周邊糧食生產和加工能力!薄芭闻巍迸R潁基地負責人顏振堅表示,“盼盼專供”反過來又提升了當地糧食品質和附加值。
大品牌,高品質。親親、雅客、南街村等休閑食品品牌,集群成鏈,形成生機勃勃的產業生態。在市場選擇下,臨潁縣農業種植逐步形成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等,從源頭實現高質量和可追溯。
智慧農業“加持”,王崗鎮水牛宋村5G“麥椒套種”基地里,無人播種機種下的麥苗隊列齊整,像是用線繃過一樣直,每隔三行小麥中間留下的空隙,等著辣椒來“填空”。
“種管收統一標準,澆水施肥科學控制,有效提升小麥生產質量!蓖踬硷w介紹,現代化“麥椒套種”實現了“夏保糧食安全、秋促農民增收”。此外,田間兩頭4米空間秋季種大豆,全縣辣椒種植區可保證7萬畝秋糧生產。
致力打造“中國糧倉”高質量發展引領區,產業園將推動臨潁全縣糧食總產超過60萬噸,年加工糧食240萬噸;食品產業總產值突破400億元,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.34萬元。
產銷銜接打造供應鏈,底氣來自朋友圈不斷擴大的“命運共同體”。
5G數字技術能種辣椒,辣椒也能“數字化”換錢花。產業園投資1300萬元的智能冷庫建設正緊鑼密鼓,庫容4500噸,4月底將投入使用。
“屆時,辣椒入庫必須通過X光機‘掃描’,依據其濕度、雜質、爛果率等數據進行智能倉儲分級!蓖踬硷w說,辣椒成為標準化產品后,就能直接進行倉單交易,還可以抵押貸款,爭取解決融資難的問題。
王偌飛的“小目標”與當地的“大環境”不謀而合。
臨潁縣依托農產品倉儲物流園,引進中國供銷·辣椒電商物流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,計劃建成中部地區最大的辣椒冷庫群,打造中部最大的辣椒單品交易市場;加快實施與大連期貨交易中心合作,建設辣椒期貨交割倉,打造最權威的辣椒價格形成中心。
辣椒增效僅是“麥椒套種”現代農業的一部分,圍繞食品加工,構建上下游產業鏈共生共榮聯合體,實現穩糧增效更是當地首要任務。
糧頭食尾、農頭工尾,臨潁縣聚焦“四優四化”,依托南街村集團、聯泰食品等龍頭企業,訂單種植優質小麥40萬畝,打造食品生產“第一車間”。
南街村集團總經理竇彥森介紹,南街村集團牽頭成立的小麥產業化聯合體,實現了育種、種植、收儲、面粉生產、食品加工“五級訂單”全覆蓋,種植戶實現了種、肥、藥、耕作、灌溉、收獲、儲存等“九統一”,既保障了企業和農民節本增效,又促進了糧食供應鏈的安全穩定。
漯河全市現有小麥和玉米產業化聯合體8家,助推糧食產業經濟發展,實現了糧食供給從解決“吃得飽”到滿足“吃得好”的轉變,良性循環聚合升級的發展態勢蒸蒸日上。
“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,再到物流和金融,漯河市以加工龍頭企業為紐帶,打造小麥、玉米、辣椒等農產品全產業鏈閉環,形成了縱向成鏈、橫向成群的‘三鏈同構、農食融合’的新發展格局,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,相互賦能,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,實現農業增效,農民增收!变鸷邮形瘯泟⑸羞M表示。
“三鏈同構”增效益,“噸糧萬元”有盼頭。鄭國清表示,在農業全產業鏈條的支撐下,臨潁形成了一個活力四射的生態圈,這是王偌飛能夠在此發展起來的原因!斑@個生態圈匯聚各方惠農力量,在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基礎上,走出一條穩產增效的好路子!
1+1+1>3
“盡管去年暴雨受災,村集體仍拿到3萬多元分紅!2月25日,說起去年年底5G種植基地的二次分紅,王崗鎮梁崗村黨支部書記胡學民難抑激動之情,“改善人居環境的資金有著落了!”
和胡學民一樣,沒想到能收到分紅的,還有臨潁400多戶農民。梁崗村農民宋新偉將11畝地全部流轉給王偌飛,除了每畝1000元的租金,還額外獲得990元的二次分紅!捌綍r做點小生意,加上租金和分紅,能得3份錢呢!”宋新偉笑容滿面地說。
鄉村振興,為農民而興。王偌飛探索的“三方分享”聯帶模式,收益部分按企業50%、農戶30%、村集體20%的比例二次分紅,農戶和村集體分享到更多發展紅利!叭ツ甏寮w每畝地分60元、農戶分90元,共分出去近50萬元!蓖踬硷w說,今年全部機械化后成本降低,分紅將更多。
對農民來說,澆水、施肥和打藥是難題。園區開展托管服務帶農增收模式,把農戶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!稗r戶通過村集體將土地托管給服務中心,每畝支付托管費550元,其中分給村集體50元!焙鷮W民介紹,農戶只負責種和收,服務中心包攬水、肥、藥等管理,實現了“農戶干兩頭、企業管中間、集體托兩家”。
會種地,還要“惠”種地。隨著流轉和托管土地增多,王偌飛把服務中心做成一個平臺,吸引金融保險賦能農業產業鏈。去年,由市、縣財政和服務中心為流轉土地的農戶每畝代繳保費100元,保底收益每畝2800元,抗風險能力增強!叭ツ瓴糠滞恋卦馐車乐厮疄,中原農險及時賠付近100萬元,降低了損失,才兌現了農戶和村集體分紅!蓖踬硷w說。
有利可圖,眾多普通農戶從“責任田”解放出來;大有可為,一批返鄉的新型職業農民,運用現代技術輕松種地。
“智慧農業需要新一代農民!蓖踬硷w在很多地方考察后發現:建基地的人通常不種地,種地的人不會用設備,導致建好的智慧平臺難以大顯身手。于是,2020年起,他陸續引進12名高學歷年輕技術人員,投身智慧農田管理。
“80后”陳邦兵是其中之一!氨揪褪菑霓r村走出來的,能利用先進技術,減輕農民辛勞,促農增收,感到人生更有價值!彼f。
吸引年輕人返鄉當農民,要講情懷,更要讓他們有收入。今年,服務中心啟動了“零元創業人人持證”項目,以發工資和分紅的形式,讓返鄉年輕人回得來、留得住。
“以300畝為單位,交由返鄉創業青年管理。按要求完成工作,每年就有7萬元工資。如果產量高,還可二次分紅!蓖踬硷w介紹,目前已有6名返鄉大學生有意加入,一心在廣闊農村大展拳腳。
農民有錢賺,糧食才安全。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程傳興認為,臨潁縣探索的利益聯結機制,就像是紐帶,把企業、村集體和農民連在一起,形成一個良性循環。土地流轉實現數字農業的規;l展,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,先進生產方式又進一步帶動企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、集體經濟不斷壯大,實現1+1+1>3的效果。
春風十里,良田萬頃。蔥郁的麥苗吸吮著陽光向上而生,一株辣椒背后的現代農業傳奇正在書寫,新一年豐收的序幕已悄然拉開!